close

來打心得文吧

雖然打了,自己短時間應該會因彆扭而不去看第二遍

但不打,可能會後悔很久

所以還是來打心得文吧

 

第一件事

先提自己的狀況好了

ㄜ…

我想很多人包括我自己

會說我在營隊裡的形象,給人感覺就很冷酷冷淡

嘛,造成不舒服的話我必須說聲抱歉

最近發生一些事

其實我是中原會計大四,照理來說是應屆畢業生,

但是我剛辦好休學

( 這個必需又要說聲抱歉,因為我真的懶得跟大家提這一塊,所以用”畢業”乎弄過去 )

這件事的後果,我必須很謹慎地面對

在最後一天的中午,我有向郁晟有一段對話

他問我;大專營的精神,你會怎麼用在未來的生活中(原句我忘了,反正意思差不多)

我回覆他說;我還是會用原本的態度面對未來的生活,而如果聚在一起,則是會用比較大專營式的和樂態度面對大家,這兩者是極端,因為這個社會有它的規則,我是社會新鮮人,還沒見識過社會的黑暗與委屈,再加上我的休學經歷,所以我必須得戰戰兢兢。我希望未來這兩者能明顯劃分,並切換自如,如果現在混和的話,我想我會變成神經病。

所以第一次看起來是沒有切換成功

 

第二件事

來分享--參加營隊前與營隊後的感受是什麼

一開始我認為我來當義工就是來屢行任務的

老師問我要不要來義工,然後為學圓演一齣戲,我說好

所以每周三和周六的活動對我來說是任務前的教育訓練

以上,我只是把它現實化而已

 

至於營隊當中的感受我在正行第三天就講了

什麼逛大觀園拉,什麼發現祕密阿之類的,我就不在贅述了

這次來講新的好了

很多志工說”其實我們才是真正的正行學員,而那群….假的….這樣說好像也不對,反正就是在營隊被義工照顧的學員,是給我們服務的機會”

比如像是洗碗阿,讓我們實踐廣論的教義阿….這句話我想了很久,但在我心中只佔了70%的答對率,

在無盡燈之夜,法師們都很尊敬的在孔子雕像面前一鞠躬,

儒家與道教看似是平行線,但又覺得是密不可分的關係

儒家強調教育,而我們正是在實踐教育,只適用佛教的方式,而被照顧的正行學員只是吸收”大眾版”的理念,認識有機,不塑,頂多些許的佛教概念,但並沒有向廣論那麼深入

就這樣來看,

志工們透過直接或間接的方式,如演戲,如餐飲,來教導學員,

我可以說大專營的義工是教育者,

而剩下的30%在哪,好喇,我不說那麼滿,20%,可能我回來回訓又有不一樣的答案,話先別說太滿

我認為身為完整的教育者,它必須要有3個條件同時具備:付出,再學習,被反饋

而我要聚焦在”被反饋”這邊

我必須得讚嘆大專營幹部的用心,

在密密麻麻的細流之間,特地把我們集中在教室裡用視訊看到學員的狀況

我認為這個”偷看”舉動,對義工來說是何等光榮,尤其是沒機會接觸學員的幕後義工

到底,我們的洗碗,我們練舞台劇,我們學習廣論,各種在營隊的呈現對學員產生什麼化學作用,若沒有視訊,我們本質上是很想知道,但又根本不知道,

我們幕後義工,想知道

學員是否一天又一天,說開了自己心中的結,是否提出了很有sense的問題,是否更有人情味,是否在行為上會潛移默化地與志工為伍……

受到被反饋而感動的教育工作者,才知道自己為何而努力,

因此

我對心靈對話有興趣

我在志工現身送鑰匙圈的時候,嘴巴唱著覓幽蘭,眼睛忙碌在掃描,到底台下這群閉關修行的現代人,是否有人是感動當場落淚的

送行的時候,我還不斷掃描有沒有人掉淚這件事

….好吧  結果我沒看到  小難過

額外提一下喇,感動落淚這件事

因為我當學員的時候,我都哭了,

所以現在當志工,我在找一個跟我”同病相憐”的人

就是這件事對我的意義是,我很想看到當時明明想裝作不坦率,但又失敗而哭的那個自己

以上就是第二件事喇

換第三件事—談談營隊後我在想的事

跟上一段末的找當時的自己有關

我在外面有參加一些社團

所以有很多第一次

第一次當志工,第一次面試通過,第一次辦活動,第一次上台,第一次接幹部

如果是你,每當多了一個身分的轉換,或是經驗上得到新東西,難免都會雀躍

第一次都是新鮮的,如果你同個環境待得夠久,就會發覺原本的很新鮮的東西變得不新鮮,或者原本你很珍惜的記憶或感覺,會被另一個新鮮取代掉

舉個例子,假如我穿上福青紅po,每一次的營隊都有來當義工,我的感動不會像第一次一樣那麼鮮明,

假如,我說假如,我資深到當上幹部等級的,我的感動有可能轉變為,我辦好一場幾千人心靈類別的大活動,我覺得很有成就感……

那時候有人問我,自己當學員的感動是什麼的時候,我可能會說,當時小屁孩,我也忘了我當時在尬麻,現在當義工很充實,不斷學習,之類的,就往這邊分享了,我覺得很好,也是見證成長的一個軌跡

但是我這邊想分享的是

珍惜第一次這件事,人會隨著經驗增加而累積,過程中會沖掉一些比較枝微末節回憶,

志工這個環境對我來說很不熟,所以我在營隊中會想找回那份熟悉的記憶,

對於志工與學員的連結,共鳴與共感達到最高峰,因此我會珍惜,我沒有辦法阻止這份連結沖淡,但至少,這個營隊當中,我注意到這件事,也曾經把握住這件事,這樣就好了。

 

打完買消夜吃

最後一件事了---關於我學習的下一步

最後一天早晨,第一次當義工的男性志工要跟法師認識認識

我不知道女生朋友會不會好奇喇

就稍微打個岔,來談談那個活動的經驗開箱文吧

一位法師對著很多男同學,法師介紹他自己當法師的經歷,用一個對答情境題讓同學去猜,結束之後,每個同學就講自己的名字與營隊心得,同學講完後,法師就用”愛心樹”這個啟發性的故事來結尾,沒了。

當中,

我跟法師分享了,我認為人生必須要達到的兩件事才算功德圓滿

第一是喜樂,第二是知足

隨喜這件事,在營隊裡充滿這樣的幸福氣氛。我沒讀過太多書,”隨喜”對我來說就是”隨處都能喜樂”的簡稱,太深的意義我不懂。

在營隊中,我發現每個人喜樂的方式都不同,換句話說,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喜樂方式在面對這個世界。發現此事很好玩,也很羨慕他們此時正在喜樂當中,我認為一個人能不能感到喜樂,是自己有沒有察覺到,所以他覺得它能痛怪的笑,很真誠自然的送祝福,各種的,只有他自己才知道,當她知道她覺得有一種幸福,它就是喜樂的人。

喜樂與知足都是以自己的內心為標準,但”知足”會牽涉到外在物質,就算我什麼都沒有,我這樣也就夠了,跟,就算我五子登科,我也不滿足,這個是滿足程度的檢測成果,而我認為知足的條件事,自己要有人去引導,才有可能,否則一個人太痛苦了,我自己是說,有一個人,或是伴侶,陪我到處看世界,這樣我就知足了,

…..我累到我懶得去檢視我到底打了什麼,

反正喜樂與知足都是從內心發起的,要如何達到,得要有其他人來引導。

以上這是最終極人生目標喇

而現階段或是下個大專營,我要修練的也有兩件事

第一  珍惜緣分

第二  接納感動

首先這從原本提到的,我抱持著我來這邊只是來”解任務”,學習與交朋友對我而言都是次要,或是過程中的一項隨機產物而已,因此,我對穿紅色志工服的志工,長相與名字大多有印象,而穿黃衣的志工就是長相跟名字鬥不起來,這點我….抱歉啦,這就要回歸到,我個人是不是在乎”人”,就現在而言,我沒辦法,我對人的溫度如浮雲,好像有點太嚴重了,應該說是,除非你來找我,我或是給我事做,不然我懶得理你。

接納感動的話喔…..怎麼講,如果人的情緒是一個波,一條線中,有高點,有低點,正常來說那條線都會到水平線上,高點代表情緒是激昂是雀躍是興奮,低點代表….沮喪難過憤恨,以前當我聽到一句讚美,儘管是多平凡好了,她所帶到的波都會很高又很長,就是高點很高的意思,當我受到挫折時,就是相反的狀況,高點很高我把它轉化成熱情,當熱情來臨時,一切都是美好的,是彩色的,什麼都是有可能,甚至是非我不可,低點反之亦然。但是一定的熱情會轉化成行動,這是一個波,時間久了,它就會往水平線移動,整個人都恢復正常了,這時,我看到前幾分鐘的那股衝動,就會覺得有些彆扭,或是覺得有點蠢,有時候熱情後的行動產物,就會擱在一邊,依照這樣的經驗,熱情究竟是何物?點燃熱情的讚美,我要怎麼看待他?那麼我歸納結論,如果熱情是曇花一現的行動,那我寧可把整條波,趨近於平衡,收到讚美說聲謝謝,遇到批評就說好喔,而行動是一直持續的,他不會遇到大喜大悲而中斷,因此,感動也隨之消失了。

我現在打這個三千多字的心得,我整個人面無表情,我保有腦袋迴路的透徹,但很少設想閱讀者看到後會有什麼……預設立場之類的,

我覺得這不是我的最佳活出人生的方法,但是”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”的中庸態度,是我面對未知世界最平穩的方式。

 

終於打完了,收工收工,首次當志工的心得功德圓滿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乘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